互聯網的營銷意義
??資料來源:
番禺網站建設 | 發布日期:2023-03-14 | 瀏覽量:
的確有很多企業利用互聯網做了一些漂亮的營銷戰役(campaign),所謂漂亮,就是指成本低廉、效果顯著(包括品牌意義上的和銷量意義上的)。但總體來說,互聯網的出現,并非降低了企業的營銷成本,反而是在抬高。
利用網絡進行營銷,本質上是將網絡視為一個媒體。但就媒體而言,它的經濟學和一般商品的經濟規律是不同的:大量的供給不會降低價格,卻抬高了價格。隨著網站越來越多—按照CNNIC在2009年7月發布的調研報告出具的數字,中國境內有306萬個網站在運營,此外還有數以億計的非獨立域名的Blog站點—媒體大量供給后,商業組織接觸受眾的渠道也變得眼花繚亂,這使得它們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資源來引起注意,于是,全球意義上的廣告價格每年都在上升,有數據說,扣除通貨膨脹的因素,每年增加6個百分點。
絞盡腦汁的營銷策劃者拼命想出一些創意來降低“接觸的成本”,這些創意的核心本質就是讓受眾去傳播。這里不乏一些經典案例,比如“大堡礁招聘”,但套用一句網絡流行用語,這些案例只是江湖中的傳說—我不是說它們不存在,而是說它們是不可復制的。
傳統意義上的廣告其實是一個不斷復制的行為,投入一點錢做一個廣告片,接下來就是在不同的媒體上不斷地進行復制。復制得越多,效果越好。但如果把網絡視頻也加進來的話,企業赫然發現以前只要投10個視頻媒體就能達到的效果,現在要投20個,而且,它們的價格并沒有成倍下降。但創意不同,你不可能為大堡礁招聘后又去為少林寺招聘,去年為大堡礁招聘了一次,今年不能再招聘一次(當然,你可以再招聘一次,但傳播效果將大打折扣)。它的不可復制性,結果就是優秀的創意實現后,便離開了江湖,江湖上,只有它們的傳說。
所以,互聯網對于企業來說,的確讓它們增加了很多投入,無論是金錢還是人力。通過一個好的創意使得互聯網讓自己的推廣變得“價廉物美”是有可能性的,但,并不具有長期性和周期性。
那么,互聯網對于企業的意義是負面的嗎?答案當然不是這樣的。我前面說的是,互聯網抬高了企業的推廣成本,并不是說互聯網抬高了企業的成本。
即時的(比如MSN之類的軟件)和異步的(比如電子郵件)通信工具,是借助互聯網的,而且,它們真的是徹底的免費的。即使你想要一個以自己企業域名為后綴的郵箱地址,如果規模不大的話,也不需要支付任何費用。這是降低企業運營成本的一個典型應用。
讓消費者知道自己的存在,可能需要更多的投入,但獲取消費者對自己的態度,并不需要花大把銀子去訂閱各種大眾報刊雜志了。網絡上的信息也的確是免費的?,F在做輿論環境掃描并不需要太多的資金投入了,當然,這仍然是一件很費勞動力的事,不過在今天的勞動力市場上,勞動力,現實點說,并非需要為此投入巨資。
互聯網還可以使得一些古老的冷僻的商品得以賣出,但對于企業而言,未必需要長期備貨。這就是所謂的長尾理論,但在我看來,其實就是“按需求組織貨源予以供給”。庫存這個現金流的殺手對于很多企業來說,都是無法躲避的噩夢:存貨,不敢不備,不敢多備?;ヂ摼W幫助組織去獲取相應的需求,提高周轉率,從而減少資金積壓。
互聯網更明顯的優勢在于方便組織隨時更改頁面布局,以更好地進行商業運作,特別對于一些賣貨的B2C而言。依據免費的網頁數據統計系統,組織可以清晰地比較出哪種頁面布局更適合賣貨—行話叫做“轉化率”。有一個賣化妝品的網站,將商品單頁的評論區從通常的頁面下方提到了中部位置(也就是在商品照片之下),他們原來只是一種想象中的推論:消費者應該很在意別的消費者的評價。幾天之后,數字清晰地告訴了他們,這個推論是正確的—轉化率提高了好幾個千分點。
今天的大眾已經開始數字化生存,對于需要大眾買單才能發展下去的企業來說,理所當然地也要數字化生存。但是,數字化生存并非是將數字當成一種工具,因為生存是一種意識,一種習慣,一種全方位的新陳代謝。
相關鏈接>>